2019_08_06 理想生活|紅色滲透的警鐘-台灣主權保衛戰【心得分享:家宏】


對於「紅色滲透」一詞,你的想法是什麼呢?是覺得新鮮、還是亡國感強烈、抑或是在心中大喊「恐中牌又來了」?在數十年前的台灣,這個名詞可是絕對的政治正確,威權統治下的台灣人民對「匪諜」必定時刻提防。但物換星移,今日兩岸政府官員互訪已不罕見。當官員都可以與對岸交流時,在台灣主張紅色滲透多少會給人一種戲謔感,彷彿是杞人憂天一般。那麼,紅色滲透究竟存不存在呢?

數十年的和平生活,似乎讓我們暫時忘記,處於地緣政治前線的台灣一直以來都是世界上數一數二可能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地方,與南海、中東、烏克蘭並無二致。不過,正如新時代的貴族定義方式從血統轉向個人財富一樣,戰爭的定義也並不一定代表流血衝突。「軍事是政治的延伸」,如果手段能有效影響他國政治決策,那不流血豈不是更好?

資訊戰就是這樣的一種方式。沈伯洋老師提到,現今的資訊戰早已不僅限於癱瘓對手的軍事設施與政府機能。民主國家既然以民意為施政依歸,那麼直接影響對方國民的認知是更為有效的手段。將網路時代的嶄新行銷手法應用於政治或軍事、精準定位受眾,正是新時代資訊戰的基底。轉發八卦趣聞的內容農場轉型為政治粉專、利用偏頗新聞引導輿論、透過社群媒體精準投放政治廣告,都是在商業上行之有年、卓有成效的做法。

但這些僅是第一步。劍橋分析事件告訴我們,掌握個資情報能做的事情更多,可以用來影響第三世界國家、甚或是美國大選的結果。社群媒體、資料分析公司、公關公司、政治人物間的彼此依存關係,傷害了民主政治的根基。而當政治廣告的買主成為具有利害衝突的敵對國家,政治公關便升級成資訊戰。而資訊戰的手法也不斷進化,從明確表現政治立場的投放方式(請投某某一票),進化成無差別的負面攻擊。俄羅斯在美國大選的廣告投放便是如此,同時委任公關公司攻擊川普與希拉蕊。目的是極化選民,讓不同陣營間的理性溝通幾成不可能,進而讓人放棄溝通、形成一個個的同溫層。當人們更信任同溫層的分享內容後,再以偏頗新聞或假新聞帶起想要的風向,加劇極化、達成社會的裂解。而這些手法,中國也正如法炮製應用於台灣大選,類似的情境在你我生活中正不斷上演。

那麼民主社會應當如何防範呢?直接禁止有嫌疑的媒體是否又意味著重回威權時代的言論審查制度?台灣借鑑其他國家,採取「外國代理人登記制度」作為防範方式。如同媒體應該明確標示業配新聞,引導輿論的公關行為也需要藉由標示政府代言組織和政治廣告買主的方式被揭露出來。但這僅是利用法律作為最低限度的防範,提高民眾對政治的參與、提升公民意識與媒體識讀能力,是更為根本的做法。當討論到中國時,我們是否對中國有足夠的認知、清楚政治口號(如一國兩制、偉大復興、時代革命)背後代表的涵義;當轉發任何一則訊息時,我們是否確認過它的來源真偽;而支持任何一位政治人物時,是否清楚其主張與背景;而身處網路這類的「公有」空間時,是否像在咖啡廳或公園一樣,提醒自己需要尊重他人。這些都能夠減輕資訊紛擾帶來的不良效應,甚或對政治行銷有一定的扺抗作用。

基於複雜的歷史因素,台灣與香港必然是中國尋求對外擴張過程中的首要戰略目標。最近很紅的蔣渭水前輩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團結的目的在於守護家園、在於支持公平正義、對土地的永續經營,讓台灣人能世世代代快樂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那我們在和意見相左的台灣人溝通時,是不是也應該要將他/她們視為同胞,一同正向的讓台灣往前進呢?私以為這件事也是身為台灣公民,應對政治紛擾的應有態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