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讀社會講堂參與後記:我們是重新構築對社會理解的一代  【紀錄撰稿:家宏】




1985年前後出生的我們,處於台灣認同與論述的斷代。我們小時候受長輩一代的國族認同影響,小學時的作業簿後面印的是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被教導要以亞洲四小龍自豪;在成長過程中歷經台灣民主轉型、適用首屆本土教材、看著阿扁選上總統,首次政黨輪替;而長大後面對台灣製造業出走、中國崛起、經濟危機、和居高不下的房價等問題,甚至現下我們還身處民粹暴風雨的風口浪尖。以前我們聽著祖父母用台語懷念日本時代,卻又狐疑為什麼父母彼此都用國語溝通、政治立場也和祖父母如此的不同。而太陽花運動後,同樣的世代差異也在我們身上重演。深受美日中文化影響的我們是如此地錯亂,如台式美學的對比色紛飛,在各種矛盾中摸索著自己的定位。

也因為如此,在成年後回頭發掘、重新認識這塊土地是我們這一代的必修課。我們努力探索這些基本卻重要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往哪裡去?感謝南哥和瑪莉帶給我們的一系列社會講堂活動,讓我能從課堂中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我開始認識到上面提及的這些混亂,背後都源自於社會本身對各種議題的認識不足、以及長久訓練出的僵化價值觀。

 舉例來說,課本上說民主是最好的制度、也是我們和海峽左岸不同之處,但我們卻從未思考,其實民主也很脆弱、需要每位公民仔細呵護;我們也不瞭解,中國其實也聲稱自己足夠民主、能夠代表中國人民,但國家資本主義的背後,犠牲的其實是勞權和環境。我們真的對民主夠瞭解嗎?這系列講座讓我們知道投票直選只是皮毛,早我們一步的歐美各國從對抗專制(階級)、分配政治(金權)、認同政治(人權)、一直演進到多元文化社會。在公民意識日趨成熟的台灣,能否開始將注意力放在無聲的移工和環境議題上。比之歐美,台灣社會在民主的道路上仍然還有很多方面待努力。而每當我們批評媒體的不思長進時,習慣享受即時新聞與免費內容的你我,都在資訊的過度商品化這件事上推了一把。

政治不是像小時候長輩說的不可說之事。相反地,我們生活周遭無時不與之相關。理工科系出身的我和周遭朋友,以前或多或少會對這類社會科學有些傲慢。但深入了解後,其實社會科學中的各個學科都十分有趣、可以令我們反思、甚或成為我們一生投入的課題,其中政治是最好的例子。身處民粹崛起與美中角力的動盪時代, 保持開放的心態、嘗試理解各項議題與背景、進而採取行動,也是我們這一代的必修學分。再次感謝月讀與我們分享這麼有趣的活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