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公民的六道習題-月讀社會講堂 【撰文:南光遠】



近幾年來台灣公民參與的熱潮,隨著社會情勢的變化、各式議題的開展,呈現有起有落的狀況。當我們談到「公民社會」,涵攝的不只是關注公共事務的個人,更重要的是其中「社會」的意涵,社會並非抽象的概念詞彙,更是具體可見的公共場所。在一個個這樣的場所當中,個體可以相遇交際、面對歧異,甚至有機會凝聚出共同目標,萌發結社共事、化想法為具行動的契機。
  
獨立書店就是這樣一種公共場所,除了滿足私人文化消費的欲望,它也提供若干社會功能,包括舉辦各式講座、活動,讓各地公民藉由親身的參與、互動,培養出寬宏的視野,釐清自身的思考與觀點。
  
坐落竹北新興社區的月讀書咖,有意識地肩負著打造在地公共領域的任務。為了推廣對於社會議題的多元理解,特別開設了這一次的「月讀社會講堂」。社會講堂的目標,是以廣泛而深入的視角,穿透各式議題表象、辨識檯面上的政治話術,藉助相關書本的入門引介,一同來探究當代的社會、經濟、文化現象。
  
課程精心設計了六大主題,分別討論民粹主義的興起、民主體制的未來、台灣的地緣政治、全球化下的勞動現況、文學的社會隱喻,以及哲學思辨的力量。希望能由淺入深、涵蓋多元的主題,結合講者的實務經驗與理論思索,帶給參與朋友多面向的啟發,以及最重要的相互激盪、回饋交流。
  
------
  
  
在第一堂的社會講堂,我們開宗明義討論當前方興未艾的民粹浪潮:2016年年中,英國脫歐公投在一片訝異聲中通過,年底川普意外當選美國總統,原先被視為邊緣思維的民粹主義,一躍進入主流社會的視野之中。台灣也不能免於民粹現象的衝擊,包括白色力量、韓流等等的出現,都具備著民粹主義的特徵。但是原因何在呢?
  
民粹群眾出於不信任既定制度、政黨、菁英的「反建制」態度,傾向使用直接民主手段表達齊一的人民意志,可謂現存代議民主制度潛藏的幽暗伏流。其興起的間接起因,是上世紀八○年代開始盛行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藉由經濟貿易全球化的動能,拆解了國家原有重分配與福利保障的職能。影響之下,傳統左翼政黨紛紛向中間靠攏,使得弱勢者失去原有的發聲管道,轉而以國族、宗教、排外、仇女等情緒宣洩恐懼與不滿。
  
2008年發生的金融海嘯,則是這一波民粹高潮的直接原因。民粹浪潮在世界各地的興盛,除了是全球化政經影響之下,被邊緣群體尋找新政治代言人的現象,也與當代傳播媒體的結構轉變,有著相互激盪、彼此強化的關係。講堂的第二堂課,便從網路媒體與社會變遷,探討現存民主體制面臨的深刻挑戰。
  
傳統新聞媒體在網路革命的衝擊之下,正經歷著著劇烈的結構重組,無法再扮演權威可信的資訊守門人角色。隨著閱聽人大量轉移到網路載體,傳統媒體高度依賴的廣告收入銳減,使得政治或資本更容易進行介入與收編,媒體從業者的獨立性幾乎喪失殆盡。
  
新聞產製環境的惡化,資訊的過度商品化,模糊了宣傳與新聞的界線。數據演算造成的網路同溫層效應,進一步消弭相異群體的對遇機會,所謂的後真相,其實是無能溝通的徵兆,民主最重要的對話妥協,受損於各自立場的趨於極端。當臉書已經成為大量訊息流通的媒介,卻不認為自身應盡任何公共職能、抗拒傳播法規的監管,顯然我們有必要反思各式各樣的資訊交換平台,對於社會潛藏的負面影響。

談完了民主體制在當代面臨的衝擊與維繫的挑戰,我們轉移關注焦點到台灣的外部政治環境。第三堂課從二戰結束後台、美、中的外交關係史出發,簡單介紹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基本概念,並且分析台灣的地緣政治處境,讓大家在美中貿易戰煙硝正盛之際,能從學理層面來理解大國衝突的原因與可能後果。
  
回顧歷史,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台灣便位處帝國勢力擴展的前沿,一路經受西、荷、中、日、美等國有形無形的影響支配,長期處在諸帝國的夾縫之中,我們發展出舉世難得的經濟奇蹟與民主政治,卻也使得台灣人難以擺脫精神上對強者的依賴,無法建立自主獨立、平視它者,用己身立場量度周遭世界的思維。
  
在第四回的講堂中,我們離開鉅觀國家層次的互動交往,轉而觀察微觀個體層次的具體經驗,特別是在資本穿越國界漸不受控之時,相對應出現的另一種頻繁跨國穿越:移工現象。
  
自上世紀九○年代傳統產業外移潮以來,台灣的移工數量日漸增加,目前已經突破七十萬人,來自東南亞各國的她/他們,早已成為家戶照顧中、建築工地裡、工廠產線上不可或缺的勞動者,承擔著許多台灣人不願從事的工作。
  
而移工的具體處境,可做為瞭解一個國家普遍勞動狀況的指標,台灣在這個指標上有待提升之處極多。包括仲介制度的弊病、薪資待遇的落差,以及文化心態上普遍的偏見與輕視。尤其外籍漁工勞動環境之惡劣,使得海上喋血事件時有所聞,卻總是被以偏狹國族情緒所轉移與掩蓋。人權沒有國界,勞動本質也不因國籍而不同,關注移工各方面的權益,視足以提醒我們認清現今勞資的權力,無分業種、藍白領的極度不均。
  
  
謀求更平等、更公義社會的實現,長久以來是許多仁人志士的渴望,文學作品中烏托邦的概念源遠流長,正是人類對美好社會的追尋與想像。但反烏托邦類型的小說提醒我們,通往地獄的道路可能是由善意鋪成的。
  
第五堂課從較為輕鬆的方式入手,探討反烏托邦文學作品中的各式社會隱喻。英國作家George Orwell藉由寫作《動物農莊》,諷刺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政治體制,雖然作者本身也是社會主義者,但西班牙內戰的親身經歷,促使他傾向一種非教條、反高壓的溫和改良立場。Ray Bradley的小說《華氏451度》,則是突破科幻娛樂作品的深度,在電視媒體大行其道的當時,想像書籍文明衰落、思維能力低落的惡果,由於現今網路媒體造成文化的愈形淺薄,類似主題的後繼者更是不乏其人。
  
在月讀社會講堂的第六堂課,經過政治、媒體、勞權、文學等主題的討論之後,終於來到最後的深水區:哲學與政治思辨的重要性。哲學是最古老的人文薰陶,在個體沉澱自我、持續思辨的過程中,用以領略生命的真實。

而另一方面,「人基於本性,是社會的動物」,我們無法永遠離群索居,在民主制度之下更需要積極的公民參與。進行公共對話時需要對彼此的善意理解,論辯時應遵循提示相關證據的原則,在與同儕的交流中增進對自我的理解,對於歧見抱持寬容存異的態度,都是我們此刻亟需廣泛培養的能力,也是這次舉辦講堂的初衷。
  
------
  
  
為時三個月、每月兩堂課的月讀社會講堂,除了獲得書店常客的熱情支持,也吸引不少第一次來到這裡的朋友。新竹地區在科技業三十年的蓬勃發展之下,吸引了許多移居此地的新住民,這些朋友對公共事務懷抱關切之情,卻缺乏網路參與以外的管道,現在終於有了更多親身接觸與交流的機會。
  
一場大選才在去年落幕,另一場大選又將到來。在社會喧騰、資訊浮動的關鍵時刻,專注在地的持續耕耘,以閱讀推廣提升公民意識,創造對話交流的場域。長遠來看,或許才是強健我們民主體制的良藥。
  
期待未來更多積極公民的參與。

---

聰明公民的六道習題-月讀社會講堂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162486722172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