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週五聊書室-《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主持暨紀錄:謙謙】


2018-12-28週五聊書室-《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主持暨紀錄:謙謙】

  人類面對危險的原始反應:戰鬥或逃跑,僵呆或崩潰,當控制這些反應的迷走神經失去作用時,創傷就發生了。「創傷不僅是發生在過去某個時間點的事件,也是那段經驗在心智、腦部和身體留下的印痕,而這個印痕會不斷衝擊人類生物體設法在每一刻活下去的方式。」受虐幼童、受性侵者、被家暴者、被霸凌者,苦苦地為生命哀求著,加害者卻無視之,為求生存,他們麻木、遺忘、解離、自我封閉。沉默和不理會,扼殺了他們的靈魂。

  作者認為,現今醫療模式為抑制創傷壓力症候群患者所表現出的失控行為,而僅以藥物作為主要治療方式。藥物治標而不治本的作用,無法根本地解決患者的困擾,甚至剝奪人類癒合創傷、恢復自主的能力。深入地去瞭解造成疾病的根本原因,進而化解之,才能使患者脫離藥物,回到正常生活。要回歸正常生活,除了醫療的輔助,更有賴社會的接納與病患的自我覺察。

  「生活繼續往前,卻同時奔往兩個時間向度,那載滿哀傷的記憶緊緊扼住未來不放」如實地描繪了受創者的狀態,他們生活在現在,心靈卻困在過去,創傷發生的時間。同時存於兩個不同時間向度的他們,失去了對自己的能動性*,無法專注於現在。透過作者在書中介紹的一系列心理治療方式,治療者為受創者搭建了一座與外界連結的橋樑,讓患者得以感受安全與被接納。當感覺被傾聽、了解,受創者錯誤的自我保護機制才能關閉。

  對於受創者,創傷使其不斷自責,喪失自信。「他們需要學習接受創傷並不是他們的錯,並非因為他們有某些缺陷所造成,這些事根本不應該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創傷記憶如凌遲一般地折磨受創者,一個相關的情境便能觸發極端的反應,使其無法控制地戰或逃、僵呆或崩潰;然而,也唯有坦然地面對創傷的記憶,才能將受創者從過去解放。接納過去的自己、認識現在的自己,才能對創傷有所感受;以語言傳達感受,外界才得以理解並接納。

  對於整體社會,正如作者所引用的這段話:「如果你想讓他們擁有掌控感,就必須給他們掌握命運的力量,而不是替他們介入處理。你無法幫助、修復或拯救你接觸到的年輕人(受創者),你能做的就是跟他們並肩努力,幫助他們瞭解自己的夢想,陪著他們一起實現,這樣就是把控制權交還給他們。我們就是在療育創傷...」傾聽、理解、不評斷受創者,並為之營造一個能為心理帶來安全的環境,就是創傷療育的開始。

  「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難處」,每一個人都可能在生命中遭遇創傷。其需要的正是社會共同編織的安全網,牢牢地接住每一個落下的靈魂,讓受創者在安全情境中,重新建構自我。創傷復原非一蹴可幾之事,但當「用耐心去面對你心裡每一件無法解決的疑惑,試著去愛這些難題...活在問題中,或許將來有一天,不知不覺地,你會漸漸活進答案中。」而在每一個生命經歷創傷,重新出發之時,我們便能看見人類面對困難時卓越的韌性。


●能動性是指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知道你的立場、知道你對自己的事情有發言權、知道你有某些能力去改變自己的處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