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30 週五聊書室-《防火牆》【主持暨紀錄:顯庭】

11/30(五) 19:30-21:00
週五聊書室-《防火牆》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45815166121562/



我不懂何謂新自由主義,但仍可感受到一些經濟學的法則,正成為社會議題中,多數人奉行的基準。政治人物談論經濟成長率,不討論勞工權益;新聞媒體關注收視率,不關心資訊是否真實傳遞;即便人們注意到台灣青年低薪北棲,仍見不到真正漂留來台,移民移工的身影。拼經濟至上的同時,我們也快速的失去公共資產與利益。僅管時空背景不同,社會也有所差異,但如何避免整個社會只在乎經濟效益,是當年法國與現今台灣的共通課題。透過閱讀討論《防火牆》中,布赫迪厄對各項社會議題的批判與看法,即使不能直接套用在台灣社會,仍有相當多觀點值得學習借鏡。

提到社會問題,電視媒體絕不會缺席。布赫迪厄先前的著作中,揭露新聞媒體域逐漸侵犯其他社會領域,阻礙專業知識的生成。這是由於電視媒體服膺於收視率的法則,在政治討論上,以觀眾不喜愛為由,簡化複雜的論述,徒留不同立場的衝突;在新聞播報中,爭搶獨家報導,以事件的新奇和取得難度,而非事件本身的重要程度,作為評斷播出的準則。名人醜聞、運動比賽和他國人民的苦難,被無意義的拼貼在新聞節目中,觀眾的注意力也無法集中,思考事件背後的意義。而收視率的法則即為經濟的法則,若我們無法接受文學作品以銷量論高低,電影用賣座與否評斷好壞,怎能容忍新聞如此。

閱聽人對此並非一無所知,我們深知電視慈善馬拉松的荒謬,也會時不時消遣媒體的偏頗,抑或是嘲笑記者的無知。但也正如布赫迪厄在本書所補充的,我們也因此高估自己抗衡能力,透過遙控器轉台,隨時都能不爽不要看,陷入一種犬儒式的抵抗幻象。若非如此,何以上述諸般亂象,現在台灣與90年代的法國,仍不斷的重現。更糟的是,在新聞報導場域,舊的問題仍未解,我們已有新的課題:該如何來論網路?社群媒體的演算分析、同溫層效應大家嚷嚷上口,但何人來分析網路的結構性問題。

經濟場域在各領域逐步侵蝕,同時代表著,政府在各項領域的逐漸退出。儘管我們的國家不曾如歐洲,有著良好完善的社會福利,也能感受到財團的進逼,對公共利益的侵害。《海角七號》的台詞:土地也要BOT,山也BOT,連海也要給我BOT!不就是對此現象極為具體的回應。我們盲目相信市場的力量,不曾懷疑經濟學的理性選擇。現在台灣社會,也如此鼓吹私人利益、堅信私人企業相比國營更有效率,但是當我們讓電業自由化和鐵路私營,並不保證對民眾有利,那些帳面上增加的收入,可能只是來自過去被確保的公眾權益(如私營鐵路減少班次、關閉利用率低的車站)。

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的右手(經濟部官員、央行或公銀總裁)平衡了財務,可以用各項數據說明,他們已盡到義務。留下民眾的不滿與要求,與國家應負擔的責任,讓國家的左手(基層社會工作者,如社工人員、學校老師及輔導人員)承擔。他們必須對抗政府退出之後,市場力量的失衡介入,沒有足夠的資源協助,也沒有適當的報酬,彰顯他們的努力。許多社會運動都是由此困境而生。然而,無論是象徵資本的爭奪,或實際社會福利的擴增,反對方都具備充分的理論與數據,運動方也需要對等的支持。所以知識份子不該噤聲,應挺身而出,提供以理性為後盾的武器,方能以火攻火,為諸般不合理的現實狀況抗爭。

然而,受到經濟自由主義最直接影響的,還是勞工階級。傅利曼提及天無白餐,不只為了爭論社福政策的效益,亦是在暗批窮人懶惰成性;貝克分析人力資本,不僅為了說明人們薪資為何有偌大的差異,也是在譴責窮人愚昧,致使他們進行決策始終不理性。這些充滿歧視,主觀的道德判斷,都包裝在左右派經濟學,市場與政府的爭論之下。而那些國際化、自由貿易等觀念,從來不是什麼自然法則,是被建構出來的概念。透過遵從經濟學原理的媒體和學者,不斷重複再重複的傳播,竟成為幾乎人人同意的定律。

於是勞工與失業者彼此對立,勞動者譴責無業者懶惰又不聰明,為了避免自己落入相同情境,閒暇之餘仍要上進,如不發展其他專長做個斜槓青年,淪為失業白領漂流職場也沒資格埋怨。當勞動條件惡化、薪資減少或工作不穩定,先檢討自己是否不夠努力,學經歷有所不足,才導致如此遭遇。促成這些勞動條件向下看齊的動力,都是源於對失業的恐懼。資方以彈性為名進行剝削,以瘦身為由進行裁員,美化名詞下的種種惡行(當然不可忘記,那堪比諾貝爾獎發名的無薪假),已幾乎毫無阻力。而原可保障勞工的政府,早已退化縮小,在資方撤廠撤資的威脅下,無能為力。

如對上述問題感到憂慮,或可參考布赫迪厄的建議,儘管國際間合作只重經濟,但不是沒有其他的可能性,集合國家機構裡,與超國家組織裡的力量,建立以共同社會權利為目標的新國際主義(儘管對照今日世界情勢,所有努力終究只是徒勞)。這或許是有志者可共同努力的方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