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4媽媽人類學家的說書會-教養是種發明|誰教育誰【撰稿|沈沛緗】

9/13 (四)13:30-16:30
媽媽人類學家的說書會-教養是種發明|誰教育誰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8402097403916/




中產階級家庭的教養焦慮時代
——教養作為一種發明,以及不存在的「理想父母」與「理想孩子」

「暑假結束了,孩子回學校了,讓我們一起歡呼吧!」懷萱對著面前近三十位女性們這麼說,「如果妳有孩子,一定能體會我說的『教養症候群』。如果妳沒有孩子,也可以試著想想,成為父母後,孩子會怎麼改變妳的生活?」

#妳有暑假症候群嗎?
看著孩子對於假期毫無計畫時的挫折感,對孩子無所事事、虛度時間的焦慮感,急著為孩子安排各種有教育功能的休閒活動的緊張感⋯⋯

#妳想做一位「理想父母」,養出「理想孩子」嗎?
在《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原書名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直譯為《園丁與木匠》)中,作者ALISON GOPNIK從發展心理學、演化人類學的視角去解釋孩童如何學習、成長。教養模式形塑了人們看待兒童發展的標準,人們習慣以孩子的表現來評斷父母的好壞,父母養育孩子的價值可用孩子成年後的價值來衡量。當這種主流的教養典範再生產出已知世界的教育經驗與價值觀時,卻忽略了個體如何適應現有環境並創新的應變能力才是演化過程的重點。

#反思親子關係的價值方程式:「教養」=「愛」嗎?
對父母而言,教養是一種義務、一份工作嗎?讓我們回到親子關係的本質去思考「愛」以及教養的功能,不再把照顧的價值換算成其他社會價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愛,而愛不是一種工作,教養也不是一種任務。

相較於「木匠父母」選擇以固定的模式、絕對的標準、僵化的模板雕刻生產出符合特定社會價值觀甚至父母需求的孩子、製造出特定類型的成年人,ALISON GOPNIK認為:「照顧孩子就像是照顧一個花園,而身為父母就像是當一名園丁。⋯⋯當一個好父親或母親,並非把小孩變得聰明或快樂或成功的大人,而是養出一個健康、適應力強、有彈性的孩子,去面對難以預料卻必須面對的未來世界。」教養的價值正在於讓孩子有能力自己去創造各式各樣、不可預期的未來,這本書無法解除父母的教養任務,但適時地提供了父母如何當園丁的方法學。


#父母是怎麼被孩子養成的?
「現代社會的父母扮演的角色是前所未有的⋯⋯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新世界,爸爸和媽媽的職責都還有待確認。」《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作者Jennifer Senior指出,生養子女現在成了個人自主的「選擇」,而選擇生養與否將影響父母一輩子;現代人的工作也更加複雜,父母都在工作與家庭的平衡間掙扎;更重要的是,對家庭或社會來說,孩子扮演的角色也改變了,以往的社會價值觀判定孩子在經濟層面上一無是處,但現在的孩子在情感層面上卻是無價之寶。

孩子是怎麼影響父母的?成為父母後要付出哪些代價,又得到哪些報酬?
從職業規劃、家事分工、生活習慣、養育方法⋯⋯孩子影響了父母習以為常的生活自主權,也帶給婚姻中缺乏共識的伴侶更多壓力,這個社會期待父母養出「快樂、人見人愛」的孩子,也造成了父母與孩子的負擔——這本書以社會學及人類學的角度剖析各式各樣的真實家庭,讓現代父母們發現、震驚並反思自身的親職經驗與教養模式在哪裡出了問題,又要怎麼往下走。


#「全家」=A TEAM

從《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到《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從「兒童成長演化史」到「父母是如何被養成的」,重新關照現代父母的處境與社會脈絡,我們會發現「教養」是不可能被解放的,「理想父母」、「理想孩子」也根本不存在。

孩子的誕生映照出父母即使有「當爸爸」、「當媽媽」一起分擔親職的共識,但父母自身成長的社會文化脈絡仍會造成伴侶之間感受與處理方式的落差,在這個磨合的過程中,學習「異中求同」也是重點。然而,孩子的加入仍然使「家」得以圓滿(complete),在孩子漫長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有機會發現自己與孩子的不同,進入互相學習、同步成長的平衡狀態,「家」這個團隊會不斷變動、進化,家中的每個人都能彼此支持、各司其職,然後在孩子成年離家後重新調整身為父母的角色⋯⋯這也許仍然是個「理想家庭」模式,但它也容許家庭成員不斷修正與學習。在這之前,你/妳可以決定自己要當園丁,還是木匠?


講者|陳懷萱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共同創辦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文化人類學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碩士


本次活動書目——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

延伸閱讀——
《童年人類學》
《情感學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