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31 週五聊書室-《死刑肯定論》【主持暨紀錄:銘隆】


8/31 (五)19:30-21:00
週五聊書室-《死刑肯定論》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19941032184116/

處死一個罪犯,與漠視被害者親屬的感受,哪一個更加不道德、不正義?
死刑奪走受刑人的生命,違反了對人命的尊重,除了滿足報復外,無法提供任何補償,也可能造成無法彌補且不能容忍的冤案。然而,透過執行死刑,以最原始的暴力來申張正義,可以滿足復仇的心理,平息被害人親屬的憤怒,終結這個罪犯的惡行。廢死派與死刑派成為辯解不清的二律背反,兩者論點可以同時成立,卻是完全對立無法共存的矛盾。

『死刑肯定論』作者身為一個日本的法官,從多種面向探討死刑對於人類、社會、國家的意義。作者不是要說出到底廢死正確,還是支持死刑正確,而是要透過討論來釐清死刑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和影響。

- 由市民決定死刑罪刑的意義
在刑事裁判中,有罪和無罪的事實認定,市民在這個階段參與判定有罪事實,稱為「陪審制」。至於該科處何種刑罰、裁量刑責,市民在這個階段參與罪刑判定,稱為「參審制」。
日本的市民裁判員屬於後者,由三名職業法官搭配六名市民裁判員投票決定一個罪犯的刑罰(需要至少一個法官贊同有罪判決才成立)。在這樣的人數比數下,市民很有可能推翻法官的判決,此時市民的自覺可以成為改變司法的武器。然而書中沒有提到—感謝子安的珍貴講解—裁判員的範圍只能觸及一審,只要此案被提起上訴,那麼就謝謝市民浪費的寶貴時間和精力了。並且,由於法律知識的落差,裁判員很容易就被法官牽著鼻子走。市民也會想要找辦法逃避被選為裁判員。這些是書本沒有提到的制度弊端。

- 以眼還眼,以命償命的深層含意
人類史上最古老的法律—漢摩拉比法典,採取的是同態報復,「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命償命」。在法典出現之前,被殺害人的親屬有權去殺人復仇,這樣的思想是被整體社會共同承認的。法典不否定人們在受到迫害之後要去報復的情感,但法典規定報復僅限最初的一次,「報復的報復」是不被允許,終結報復的無限輪迴。藉由此法典,人民的私人復仇權力被轉移到共同體—也就是君王或是國家,由官方代替私人進行報復。漢摩拉比法典雖然給人同態報復的復仇印象,但出發點卻是為了限制復仇,使報復變成均等的刑罰原則。

- 因為冤罪,所以廢死?
提摩西·埃文斯案,是促使英國廢死的一大動因。此事件被指控殺害妻子與女兒的提摩西·埃文斯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藉由鄰居的證詞,將提摩西·埃文斯判處死刑。在死刑執行後才發現該名鄰居才是真正的兇手,並且是一名連續殺人犯。如此弔詭的小說劇情發生在現實上,讓人們開始省思死刑的必要性。「因為冤罪被判死刑」是絕對不可被原諒的不正義!這一點無庸置疑。對於這種冤罪廢死的論點,作者提出的反論是:把「防止冤罪死刑」與「廢止死刑」做連結成為因果關係,理所當然可以成立,但是不必然需要成立。打個比方,搭乘飛機和使用汽車也會造成死亡(不使用就不會造成死亡),儘管如此我們並不會因此而放棄使用這些交通工具。

- 關於賦予人去死的權力
賦予違抗者死亡,是古代統治者維持國家運作的重要權力,稱為「主權權力」。
到了近代,國家運行更注重於國民安全,人民即是國力,致力於提升國民生活所需的衛生和醫療條件,稱之為「生命權力」(這是本書很有趣的觀點之一)。但是這個意義並非出於對人命的尊重,而是將國民生命視為國力(我不是要你的心,只要你的人的概念?)。從這個觀點,對於那些沒有生產力的國民,甚至是危害其他良善國民的威脅,很自然成為要排除的對象。更進一步可以延伸出優生學的思想,也就是二十世初出現的國家優生學政策(美國印地安那州絕育政策、納粹絕育法等),「生命權力」因此可能反轉成另類的死的權力,用來對國民進行篩選、淨化。

- 為了確保社會安全的死刑
對於現代,國家的功能由生活保障轉移到安全保障。個人能願割捨整體的福利,來確保「我們的安全」。例如在台灣類似鄭傑或是小燈泡事件,當有類似這種案件發生時,人民的憤怒很容易就把情緒付諸於求處死刑上。隨機殺人的案件,由於輕忽人命,「無法教化只能處以死刑」的判決看似很自然且穩固的想法。但在這些事件的背後,往往是因為社會不健全、孤立弱勢
所造成的。這是將社會保障和就業,歸類為私人責任的產物,出現了社會問題的受害者。也就是說,產生出隨機殺人事件的社會,不檢討原因,卻反過來處刑那些社會問題的受害者。這種基於社會安全的死刑,是否正當?又或者,「都是這個社會害的」這樣的理由可以拿來當成脫罪之詞嗎?

這次的讀書會真的很精彩。連郁婷律師分享了身為法律人的他為何堅持支持廢死,那似乎是親身見識過一些事情才能有的信念。子安帶來了很多日本的案例,尤其是在討論關於那些受到日本少年法保護的少年,是否真的值得社會的原諒。如果我們花了資源在一個犯了錯的人身上,而這個人後來又犯了錯,那麼我們當初是不是不該原諒他,是不是現在更不該原諒他。這和死刑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但追根究柢精神上都是要質疑,如何免除未來可能的惡行。

本次的高潮,是在子安詢問連律師「為什麼這麼堅持廢死」的橋段,可惜月讀沒有賣雞排,不然我真的想要來一份。關於死刑去留的討論,不會有結果,但重要的是可以讓支持與廢死的兩邊知道對方在乎的是什麼,看能不能找到共識,解決這個世紀難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