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5 週三文學聊天室-《夜曲》【主持暨紀錄:自立】


8/15 (三) 19:30-21:00
週三文學聊天室-《夜曲》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57066561434823/

【主持暨紀錄:自立】

夜曲是一部與以往石黑一雄作品不大相似的小說,在形式上是用五則彼此互有呼應的短篇構成,拋棄了過往慣用的長篇敘事的莊重感,因此能夠帶入更為輕快的節奏感,這種風格上的突破—原來石黑一雄也可以如此詼諧—所有讀書會成員幾乎都注意到了作者的全新嘗試。或許為了因應當代這種注意力破碎的時代,作者使用這種如同單曲專輯的方式來體諒讀者,能夠隨手翻開書頁就能快速進入狀況輕快的閱讀,無需醞釀情緒進入大部頭的人物與情節設定,讀書會中就有朋友指出本作具有一點輕小說的面向。當年這樣調皮的嘗試,對照如今諾貝爾桂冠之重,想來不禁令人莞爾。

在這次的五個短篇之中,與會成員可是各有所好。有人特別喜歡第一篇《抒情歌手》之中強烈的影像感,昔日歌壇巨星的男主角,在威尼斯水道上乘著貢多拉演唱自己的成名作,希望能給窗邊的妻子一個驚喜,透過一旁伴奏的敘述者第一人稱的看待這個童年偶像,回想到昔日小時後,身陷不幸福的婚姻中的母親唯一的撫慰,就是沈浸在這位歌手的歌聲的當下。沒想到劇情急轉直下,原來這一場悉心安排的演出,竟是這對銀色夫妻結褵的盡頭,與記述者父母失敗收場的婚姻擺在一起,看來格外諷刺。而最後男女主角分開的理由,在大家看起來似乎有點說服力不足,有成員更覺得是男方單方面的開脫之詞,在高道德標準的讀書會中也引起一片撻伐。儘管如此,所有人的共識是儘管分開,男女主角之間的羈絆始終是存在的,更給結局帶來一絲惆悵。

彷彿是為了甩掉前一篇尾聲的哀愁感,第二篇的《或雨或晴》走的是歡樂的荒謬喜劇路線,昔日大學時代的三個死黨在邁入四十歲之後重逢,結果卻是因各自邁入中年危機而引爆一場焦慮大混戰。有讀書會成員本於自身經驗喜歡老友重逢重溫大學時代的感覺,也有人特別愛裡面角色發現自己出包之後,欲蓋彌彰搞出一齣無厘頭鬧劇。整篇的主調讓讀者被三個角色歇斯底里的尖叫聲包圍,唯有當年一起在宿舍中聆聽音樂的回憶橋段,反倒是唯一能夠讓節奏沈澱下來的間奏。

第三篇的《莫爾文丘》,在風格上最接近傳統的石黑一雄,步調較為優閒緩慢,充滿各種地景描寫,有遠至近,以景寫人。主角是一個樂觀又叛逆的熱血青年,嚮往以音樂為生的未來,透過一對音樂家夫婦的人生經驗,重新審視自己的夢想與憧憬。有朋友提到石黑一雄年輕時曾經嘗試做一個樂手,受到才華不足的挫折之後,反而在寫作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賦,或許本篇作品算是作者自己回想過去的真情告白也說不定。另外故事發生的地點莫爾文丘,書中對景色的描寫著墨頗多,同時也特別註明是音樂家艾爾加的出生地,透過視覺與聽覺的明示暗示,更加挑起讀者想要親身一遊的衝動。

第四篇的《夜曲》也是影像風格極為明顯的作品,尤其是臨場感特別強烈,發生在深夜裡的一場男女主角脫離常軌的大冒險,彷彿是在理性世界裡創造出一個異空間,呼應篇名《夜曲》—讓聆聽者脫離重力馳騁幻想的浪漫樂章。輕快的書寫與緊湊的情節也獲得讀書會成員的喜愛,好萊塢式的視覺感躍然紙上,就像是《樂來樂愛你》夜闖天文台的橋段,搭配上《鳥人》一鏡到底的酣暢淋漓,是閱讀經驗非常痛快的作品。

《大提琴手》作為整部小說的最末篇,是比較偏向情緒內斂的終曲型式,敘事方式也跟前面幾篇不同,是由第三者的視角,回憶一個年輕大提琴手與一位亦師亦友的神秘女子的故事。由於敘事者自身並沒有參與情節之中,因此能夠用更冷靜的筆法來鋪陳,在整本小說中顯得較為平淡。師出名門的年輕音樂家,遇到說的一嘴好琴的知音,在故事結尾玩了一個情節翻轉,也讓讀書會成員說聯想到《寂寞拍賣師》這部電影。

這部短篇合集雖然在風格與形式上與過往迥異,然而在每篇的背後,談的都是石黑一雄最擅長的關於回憶的故事,儘管每篇風格各異,有的詼諧,有的惆悵,終究在提醒著我們回憶,就是一段再也回不去的記憶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