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8 台灣戰爭世代的文學書寫-作者分享會【紀錄:彗星】

7/28 (六)15:00-17:00
台灣戰爭世代的文學書寫-作者分享會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710723902356267/



今天請到《終戰那一天—台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的策劃蘇碩斌老師及作者之一蔡旻軒,介紹為何會想寫關於日治時期台灣人民對於終戰那一天的想法?分享關於第五章 知識不能避難:師範生的故事,及關於本書的寫作方式「非虛構書寫」歷史跟文學相結合的介紹。

在解嚴後,陸陸續續開始出現在二戰生活下的台灣人的報導,口述歷史及回憶錄,在2015年的夏天,台灣歷史博物館策劃了一個特展—「二戰下的台灣人」, 展示台灣當作日本的南進基地的戰時動員及當時臺灣人的戰時生活。歷史課本上對於二戰在台灣歷史的認知都是關於八年抗戰這樣的中原史觀,但卻有1945年5月31日的台北大空襲,如果台灣也跟日本打仗,為何還會被美國這個中國盟友轟炸呢?藉由展覽中的文獻資料,組成了九個故事,藉由文獻中的鮮明的角色來刻劃大時代的悲哀及無奈。找出不是哪一個人的錯誤,而是批判驅使戰爭前進的國家體制的問題,顛覆全面接受戰勝者歷史,需接受生活在島上的不同人的生命故事。

教育是國家意識形態的推手,尤其在1937年後漸進的皇民化教育,洗腦教育讓人人都成為擁有愛國心的怪物,為國家貢獻是光榮。第五章師範生有男女的對比,經由旻軒的講述才知,原來雙冬疏開有兩個版本:一是女學生日記提到要收拾行李避難那天的晚上剛好發生空襲,二是塩澤亮教授紀錄已經發生了台北大空襲所以要前往台中雙冬疏開避難,但發生時教授並不在台北在宜蘭,所以採用女學生的版本。在日治時期女性的地位貌似比較高,但國中課程主要也是家政亨飪為主國語數學為輔;直到日本國內的人力不足,才在1943年在台北新增了台北師範學校女子部,這群女學生剛好就是第五章的主角們。

在書寫歷史通常都是使用客觀的方式,但本書使用非虛構書寫,書中不會出現歷史上沒有出現的物件或情節。常見的非虛構書寫是報導文學,基於採訪不同人的觀點後寫作,本書基於相關文獻,使用第三人稱跟第一人稱切換,讓故事看起來生動,對比科學式史觀的全知觀點,可以用作補充歷史課本的課外書,增加學生或大眾對這個時期的暸解。

台灣這塊土地,政權更迭頻繁,不同地方的移民也很多,多元的文化融合也讓台灣產出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像是牛肉麵、蛋餅,這些食物不但可以滿足大家的味蕾,也可以增進彼此的了解,我們不只可以體會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人,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想從中國過來的老兵們,用一個互相尊重同理的心,不要理會政治人物的撕裂,走出一條屬於台灣人的大道。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