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7 週五文學聊天室-《終戰那一天》【主持暨紀錄:佳鈴】

7/27(五)19:30-21:00
週五聊書室-《終戰那一天》(低消入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616987055058952/



這是一本講述日治時期,台灣人民在那個時代所面臨的生活形式。透過九則真實人物、真實情節構成的故事,分從前線、後方、外圍三個視角,述說台灣戰爭世代身處二戰陰影下的生命際遇,特寫他們的身心狀態與情感邏輯。

台灣在1990年代,陸續浮出了二戰從軍人士的報導、座談、回憶錄、口述歷史等等。而2015年7月台灣歷史博物館策畫「二戰下的台灣人」特展,各種立場微妙聚在玻璃長櫃的內外,堆疊的文件,流洩的聲音,有些記述痛苦,有的殘留悲哀,有的餘恨未解,有的已然豁達。本書緣起於這個特展及文字檔案,由台大台文所研究生以「非虛構書寫」方式繼續研究發展,共同研讀戰爭理論、讀取相關論文、討論思索辯詰,逐步凝聚出「終戰那一天」的書寫觀點。再從文獻挑選個案,往四面八方挖取更多歷史材料及文學作品。

第一部分前線,主要分成志願兵、少年工、醫療人員的故事。在志願兵裡面,可以看出日本是非常嚴明的階級制度,只要大一階,可以任意欺凌比自己階級低的人,而台灣人即使上了戰場,大部分也是分配到軍夫或是軍屬,少數為軍人。即使已經接近戰末,物資相當缺乏的情況下,日本軍官仍相信精神戰勝一切,用各種非人道殘酷的訓練,將新兵(平民)—缺乏皇民意識的台灣人,訓練成鋼鐵勁旅。在宣布投降的時刻,在南洋的台灣人,反而陷入了身分認同的困難,要回去台灣不容易,被當地政府關進集中營的人數不少,而到現在關於向日本政府索賠的戰爭賠償仍是沒有下落。戰死的台籍日本兵,不知英靈該歸向忠烈祠、祖靈之邦、還是靖國神社。

第二部分後方,主要分成記者、師範生、音樂家(藝術家)的故事。
第三部分外圍,主要分成政治夢想者、在台日本人、海外台灣人的故事。其中有一則故事令人感動,記者田中準造小時候住在新營,但由於終戰回去日本,到1993年再次回到新營尋找小時候的記憶。灣生的故事令人感動,在同一地方一起出生,一起度過童年,但迫於整體局勢的影響,分離到中老年再度相遇,像是花蓮原先規劃的移民村—吉安鄉吉野村。

讀書會討論過程中,有幾個觀點相當有趣,如下:

1.紀年方式
在當時會用天皇的年號來做紀年方式,像是大正三年、昭和五年這類的方式,但在書中卻出現遺書紀年方式是以民國卅五年來紀錄,感到非常特別。不清楚是為了讓讀者閱讀方便,或是在那個時代一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就改換紀年的方式?像我們在路上看到比較歷史悠久的建築或橋墩,不常有用日本天皇來紀年的,反而有出現民國前2年的神奇情況,這個時間點應該還是清朝統治中國的時期,但國民政府希望大眾遺忘過去日治時期的事情,反而出現很多滑稽或是不合常理的事。

2.身分認同
不論是在1945年前後還是現在2018年,台灣人都有身分認同的困擾,在日治時期,日本人將台灣當作二等國民,江文也在國際上得獎,卻因為它的台灣人身分,被日本人誣陷為誤會後,日本當地的媒體也就不了了之了,沒有詳細的調查。大多數的台灣人想擺脫這個二等國民的身份,拼命的表現想為日本奮戰,有為日本犧牲生命的決心;但到了戰場,不但被視為最下等,在玉音放送後,先前在南洋當過俘虜營的監所員,還被關進集中營,由於聽從日本軍官的命令虐待澳洲或是美國的俘虜而被判死刑。

為國家作戰的軍人,國家對他們都應該有所謂的權利與義務,為國家打仗應該給付所謂的工資或受傷後的補償,但在當時由於整體情況不太好,且物資貧乏,在1980年左右,在地日本人向日本政府提出補償時,日本政府有給日本人、但台灣人或是朝鮮人都一律以「非日本人」這個藉口拒絕了,假設英國統治印度時,利用當地的居民協助他們佔領或侵略其他領地,在途中造成的傷亡是否可以跟英國政府求償;或是假設納粹德國侵略到波蘭,波蘭人被迫或是自願為德國去侵略其他國家,波蘭人是否也可以跟現在的德國政府求償在戰爭中的撫卹呢?或許台灣的例子比較特殊,在1945年過後,由國民政府代管了這塊土地,導致大家不清楚自己是台灣人?中國人?還是中華民國人?在憲法上,秋海棠的面積加上台澎金馬就是中華民國,這件事本身就會讓人充滿疑惑,在領地上沒有主權卻宣稱那是自己的土地,在國際上被混淆也是理所當然,在領地上有主權才是正常的。

3.歷史的轉換及鄰近國家比較
假設1895年馬關條約沒有割讓台灣澎湖,現在的台灣應該會非常混亂,在1911年左右中國的情勢相當複雜,各地軍閥割據,如果台灣也如此,絕對不只南北之爭這樣簡單。以當地發生戰爭的情況為例,在冷戰的時空下,越南持續了20年的內戰;台灣因為跟中國還隔著台灣海峽,沒有在台灣本島造成太大的衝突,而相較越南或是緬甸,台灣至少經濟發展有在解嚴前後發展起來,讓人民可以去遺忘那些不民主的時刻,淡忘加害著的責任。

4.勝利者的歷史—單一觀點的狹隘
序論提到:看待歷史的立場愈是單一鮮明的,愈可能排除他人,愈可能以正義之名遂行不義。國高中的歷史課本,只會談到八年抗戰、蘆溝橋事變,用中國的觀點來帶入,這本書用較多元的史觀,盡量站在當時台灣人的想法來書寫,補足大眾對那個時期在台灣發生的事情的好奇心。但本書較可惜的部分,沒有原住民的史觀,比較以漢人的史觀來書寫,沒有辦法全面觀察到當時的各種不同族群。

大家讀完本書都有一種悲哀的感受,命運不能掌控在自己手中的無奈,在玉音放送時,台灣人傻傻地聽完卻不了解,天皇使用古語來宣布投降,台灣人茫然的面對不可預期的未來。在1945-1947年間,行政長官公署的陳儀帶來的軍人,讓台灣人失望透頂,不但戶籍缺失嚴重,在文化方面更是盡情破壞,更是敵視被日本殖民的台灣人,到二二八事件發生,幾乎台灣的精英被盡數除去,四十年後社會漸漸開放,這些人物才被大家知曉,透過本書可以激起對台灣二戰歷史下的好奇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