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2 這本民族誌超具爭議的理由-《全員在逃》導讀分享會【紀錄:彗星】

2018-07-22 這本民族誌超具爭議的理由-《全員在逃》導讀分享會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1184949268324/



【紀錄:彗星】

對於不同種族的理解,看似很遙遠,其實就在生活周遭。這次導讀《全員在逃》,對於沒有讀過的人來說,或許只是一本描寫關於黑人底層社會的生活方式。經由黃克先老師的講述,知道它有很多的爭議點:

1.關於裡面出現人物的真實性
   由於作者為了保護報導者的個人資料,避免被執法單位去追查個人的犯罪紀錄,在出書之後就燒毀及消滅當時記載的第一手資料,導致大眾及學者無法得知出現相關人物及事件的真實性。

2.作者的個人身分
由於作者是白人女性,而研究跟觀察的是在費城內城的貧窮黑人,作者本身是屬於中產階級的白人女性,有些相關的有色人種在讀完《全員在逃》時,都認為作者是用一種關懷或自認高等的角度來書寫,將黑人貧民窟社群當作叢林,自身是一個闖入叢林的勇士,讓大眾理解叢林內的生物圈。

3.對相關爭議點的回應
在後續提到報導人因為好友被槍殺,報導人想去復仇,而委託作者幫忙開車載他去報仇。而作者在後續提出的說明是用一種比較輕鬆的角度說他看出報導人心情不好,只是載他到處逛逛,抒發一下難過的情緒。而會有這樣的回應是因為如果作者載送報導人去復仇,會被判聯邦重罪--協助殺人,但這樣會讓大眾有所懷疑,對於書中書寫的內容是否都有誇大不實的效果。

4.以偏概全
書中常提到跟黑人暴力及犯罪相關的內容,但實際上不是全部的黑人都是作奸犯科的人,感覺就是用白人的想法去再汙名化黑人這個族群。而且關於警方會利用公權力來查看病房醫院的個人資料,藉此來追查通緝犯,這方面的敘述沒有明確說明是哪位警察或是已經用報導人的角度去看待警察這個對於他來說是帶有敵意的敵人,會疑惑這些是否為真實。

也有提到關於美國政府對於種族治理的不同階段,從原先將黑人帶至美國陸地當作奴隸,第二階段南北戰爭的政策改變,變成種族隔離,再到黑人移入城市住居,白人移往郊區,政府看到黑人貧窮的狀況用社會福利的方式去補助,但有些人士認為這樣會導致濫用,大多數人不願去工作,後續到第四階段,黑人的中產階級也移出市區,導致城市內的黑人沒有可以效仿的對象,幫派及毒品替代了之前的福利政策,讓在城市內的貧窮黑人只能抱團取暖,就如黑人在找工作時都不如直接批發毒品來的容易,漸漸只有這種惡性循環的結果。

一個人會根據當時所處的人事時地物來表現出他們的行為,而關於作者見到關於報導人的真正想法或是行為,是否就是他們在自己的小圈圈裡會呈現出的行為,老師覺得不盡然如此。如果只有在圈內的人才能做關於圈內的相關研究,對於調查或是研究的內容是否會有些微偏頗或是遺漏一些細微的現象。就像在台灣,如果要研究原住民族群,是否只能由身分剛好也是原住民的人來研究?如果由漢人來研究或是撰寫民族誌,是否也會有原住民跳出來批評相關研究的不正確呢?

個人認為,不同的人互相不了解,是很正常的事。在學生時期,總是認為大人不理解小孩的想法;到出社會工作時,老闆不懂員工的想法不懂員工的壓力,員工也不想知道老闆面對的問題;中產階級有些用著鄙視又看似關懷的眼神,來同情那些社會跟文化成本低落的人;異性戀霸權者也是不想去理解或是汙衊跟他不一樣的人;在台灣社會,用歷史的角度來看,先是荷蘭西班牙佔據到明清治理,再到被割據給日本到現在所謂漢人的主流文化,一一去細數一一去探究,就知道在這個島上大家只能不斷去接受跟吸收不同文化,從早期的原住民文化,面臨被漢文化侵蝕導致漸漸淡忘,到現在對於新住民及外籍移工,用偏差的眼界來認識他們。在現在社會上,大眾可以做的就是不斷的去溝通去理解,而不是閉著眼睛拒絕接受他人的想法,反覆的說明自己的反對方就是在不斷撕裂族群,尊重都是從自身做起,尊重一個人一個平等的生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