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7 我們是科技業的螺絲釘:紀錄片連映暨導演座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71841593306145/
【活動紀錄:瑪莉】
時間走到了人工智慧機器人取代人力的未來,我們觀看彷彿史前史代的科技勞工之死,這些科技產業的勞工為數眾多,離鄉背井的來到城市討生活,進到科技廠區,很可能得到一張定居在城市的幸福成功入場券,而努力著。
《機器人夢遊症》以及《飛昇》紀錄這些人的飛昇與墜落。
這群人裏頭,有農二代、鄉村人口,從十幾歲到三四十歲都有,從工廠晃蕩到街頭,晃到溜冰場、網吧、超市,或路邊,再晃回宿舍。
------------------------------------
一天的循環,重複而重複。工作更是如此。
七秒一個輪迴的工作循環強度,嚇壞了觀眾,平均下來一個工人一天重複了高達幾千次的動作,如此強大的異化,教授憤憤不平的說著,很久以前有個叫做福特汽車公司的事件是這樣的,當它把工作循環加速到四十二秒一個循環的時候,開始有大量的人過勞死:今天,資方繼續想盡辦法加速產值,也加速了勞資的衝突和貧富兩極的社會。
2010年非常震驚社會的事件,是富士康連續十多人自殺,(在這之後,中國大量封鎖相關訊息,以至於人們以為自殺事件僅存於當時而已)而在場也有觀眾曾在富士康工作幾年,他分享了他當時的工作經驗,也曾因人手不足被派到生產線上支援的,也感受了工廠內部勞工們的真實情況。
-----------------------------------------
除了孤寂,其實也存在著資方的策略,導演分享,為了避免宿舍內聚眾與械鬥的情況,宿舍分配會避免同省籍的以及同生產線的住在同一間。
但也因為沒有共通話題,宿舍也極難建立人際關係,由人成為螺絲釘,選擇死亡,也許也是保有最後身為人的尊嚴吧。
-------------------------------------------
人性,也是複雜的,《飛昇》在跳樓倖存者田玉的主述之中,看見了她所敘述的事件始末,但多少有觀眾如我揣測,僅工作一個多月的她,真的這麼清楚的看見了壓迫與結構性問題,還是這是各種媒體及團體所希望她所「見證」的故事呢?我想是兩者夾雜的,調查團體的老師曾很肯定地說,田玉恰恰好是他們所論述的最好例證,她成為典型。
台灣宏達電工程師猝死事件之後,家人親友無不沉痛的哀悼的想念著,但,勞動契約下的自願與非自願認定,過勞死究竟算是資方失職還是勞方自負,究竟算不算是職業災害,究竟能不能從國家單位求償與求處,中間的確充滿了非常多的曖昧與利害關係,沒有誰能單純的下定論。
---------------------------------------------
最後,不血汗的科技產品,真的存在嗎?或許真的如同導演所後設的,全由機器人生產線所製作出來為止前,大概無法避免吧。
但至少,除了價錢,我還想多考慮一點別的事情再決定。
-------------------------
💪💪月讀活動紀錄手。徵求💪💪
只要你有來參加活動
並投稿月讀重點紀錄📝
ㄧ經月讀採用並公開分享
即贈儲值金500元🎁🎁
可抵全店消費📗📘📙📚☕️🍵
細節待補但重點是即日起開始!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