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看過施舜翔的前作《惡女力》,但是念書時的確碰過「女性主義理論」,那些重要的女性主義理論,試圖搖醒被壓迫的家庭婦女、被觀看的無自主女性、沒有自己房間的女性……,女性主義的論述,需要政治正確、相對而立的性別認同。
女性主義的三波論述可自行估狗;有趣的是,早就離經叛道的女性、早就懂得利用自己的身體做為籌碼的女性、喜於留連忘返在社交或生光十色的女性……這些女性形象的討論,幾乎被歸類為九0年代發展的「後女性主義」,這當然不代表過去沒有這樣的典型出現,只是被學院派女性主義略而不談,或者無法被納入論述裡頭,而沒有被歷史所記憶。
而施舜翔這本《少女革命》,有趣的地方在於將「少女革命」類比於女性主義的三波發展,談論著二0年代的摩登女子、六0年代的單身女子及九0年代的女力等「叛逆少女」群像。相對於女人的生物性別,「少女」是心理認同,是情慾解放、是單身無罪的女孩們,這些散落在女性主義發展中的女性形象,對大眾造成的影響及迴響更為深遠。半學術形式構成的文章,條理分明,引經據典,但又不匠氣,介於學術研究與專欄文章之間,可以視作女性主義發展的「番外篇」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