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荒謬時代的推理書-《翻譯偵探事務所》



最近的歷史普及書籍百花齊放,令人開心!

台灣文化歷史開始受到廣大的注目,意味著台灣的讀者對於認識台灣有更主動的需求,世代輪替下的歷史認識,年輕一輩的台灣研究更貼近生活中的各種奇狀,從台灣史,到翻譯研究,這些研究題目都跟自己生長土地有關,而《翻譯偵探事務所》也希望以輕鬆好讀的方式帶大家認識台灣早期翻譯作品延伸的翻譯、語言、政治等問題。

日治時期台灣,受到中國白話文運動「我手寫我口」,也曾有一段白話文運動,但是台灣人普遍講母語,官方語言是日語,因此在翻譯成為「中文」時的關卡甚多,於是在戰後,外國文學及理論翻譯至台灣的出版品,大多由中國人所譯,但由於國共內戰以及政治因素,許多譯者生平不詳,身家不詳;或者,都是由「外省人」所譯作。

關於翻譯的問題,作者除了做許多追本溯源的研究,也解釋了非常多偽裝成翻譯實則為思想翻譯的超譯作品,還有為何總是看見名家所譯(也可以說當時能做翻譯成官方國語絕大多數只有外省知識份子可做到),令人感興趣的是這些名家的生產過程也和翻譯有絕大之關係。

裏頭有一段插曲讓我感受良多,就是「尋找鍾憲民」。

一位近九十歲的長者,捧著許多影印等文書資料前找上作者,他的父親就是作者欲尋找的譯者「鍾憲民」。但資料比對之下,發現兩位僅為高度巧合機緣下的同名同姓者,不是作者所欲尋找的譯者。長者只好有禮的致歉耽誤了時間,抱著這一疊關於父親的資料,也無法在任何地方訴說父親經歷的歷史了。

望著九十歲高齡長者有禮而悵然離去的身影,令人感慨的是,這兩位消失的鍾憲民,在受到國共內戰以及國民政府來台後的白色恐怖時期,兩位譯者都沒有後續的個人資料背景,也查不到後來的生活景況,受到政治迫害或政治牽連的因素非常高,而這些逝去的身影,可能也無法考據,而這些人的生命史,卻是更能體現大歷史的具體縮影。

看這本研究翻譯的普物,說了很多心中疑惑的事情,台灣現代史還有許多未理清的事情,想到一位研究白色恐怖時期的學長即將要完成論文,心裡也非常期待現代史的研究有更多開創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