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婦女的生活,由各種壓力累積而形成,即使職場表現堪稱專業,也得不到撫慰心緒的成就感;即使不口出惡言面對日漸惡化的夫妻關係,也得不到丈夫關愛的理解;即使不苛責子女,也得不到子女的順服與乖巧......
一切都在控制之中,一切都在情感張力的邊緣,只要沒人戳動那繃緊許久的神經,一切都能繼續維持在安穩的假象中,說服自己適應最親密的情感勒索。
作者道格拉斯.甘迺迪擅長將「如果人生有第二個選擇你會怎麼做」作為小說開展的命題,從《如果那天我沒死》的理想與夢想之間,延續到《五天》的改變與安穩之間,如果真的發生第二次機會,到底有多少人能夠做出不再後悔的選擇?
其實道格拉斯.甘迺迪不只點出兩者僅具一線之差,更在提醒讀者千萬注意著相對之間變成彼此的相對,如果夢想成為壓垮現實的最後一根稻草,或者改變後的人生只會更加窒息,那麼,當初的選擇,真的存在嗎?
抑或,只是你心中如何看待你自己?
《五天》從一位職業婦女的五天生活開始,精彩的描述著婚姻關係的無力與厭煩,劍拔弩張的氣氛因丈夫被資遣談起,以及處於情竇初開的孩子們的關係;以及,類似「麥迪遜之橋」的超展開,雙雙墮入「愛在黎明破曉時」的情迷目眩,最後呢,容我賣個關子,讓讀者自己感受故事的力度。
其中最值得深深玩味的一句話,便是懦夫唯一勇敢的冒險體驗,就是從閱讀中獲得最廉價的精神逃亡。職業婦女透過閱讀的喜好,找到了靈魂伴侶,有說不完的話,有數不清的共同愛好,有許多早已被遺忘的自我魅力正一點一點拾回,散發光彩,許久不見的光彩。
可惜,如果光彩早已為自己散發,如同子女點醒的一席話,為何不早點這麼做呢?
人生總是有選擇的,只要還活下去,危機解除的按鈕,隨時都可以由自己按下,這才是精神的勝利,也是真正勇敢的改變。
《五天》中最迷人的對手戲我認為不是「愛在黎明破曉時」的少女情懷總是詩,而是一對怨偶何以形成的。夫妻間每一句對白,都充分表現觀察人生入微的精闢,情感勒索,總要他人為自己負責,承擔自我厭棄的情緒,即使不鉅細靡遺,也能見微知著的洞見一段疲憊而又鬆脫的關係,只靠著「責任」風雨飄搖的維繫著。
最可悲的境況就在這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