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也有質疑耶,如果價值被這樣類比,那麼所謂的文化「內容」只被作者看見「形式」必然要的轉型,並沒有討論到「內容」有沒有被需要的價值耶。
我也有質疑耶,如果價值被這樣類比,那麼所謂的文化「內容」只被作者看見「形式」必然要的轉型,並沒有討論到「內容」有沒有被需要的價值耶。
如果紙本是戀物癖,應該要被新興的網路產業所取代,我看不見背後的生產成本要如何被計算耶?以目前大家大部分貪圖的是網路上的免費資源來看這個問題,好像有點不對題耶?
如果電子書產生的產值開始明顯的升高,是不是可以好好討論出版產業的形式轉移呢?如果還沒,是不是可以先討論如何提升「內容」的需求呢?
現在面對的是內容浮濫與輕淺的「網路載體」,取代了需要更多時間思考與閱讀的「紙本載體」,好像並不是作者所看見的僅只有形式差異而已耶。
大家都不看書了,其實更嚴重的危機是,大家花更少的力氣思考與閱讀耶。如果把問題拉回來這裡討論,怎麼讓文化深根,好像用哪種形式都很好啊。被扣上戀物的帽子,怎麼感覺有點狡猾呢?
如何讓大家願意將書的內容「買」回去,才有機會讓整個產業向上發展啊;如果電子化就能增加「購買」慾望,誰會反對呢?
紙本的存在被這樣指責,就好像都市開發中不願意搬家的老屋耶,它們的存在怎麼變成妨礙進步的絆腳石呢?只看到物件的表象形式,一點也不管其他,這樣真的有辦法進步嗎?
有的人可以用很聰明的詭辯討論,有的人沒辦法,所以看完這篇,我還是沒有看到「閱讀風氣」要被重新思考與討論的「解決方案」耶。
這應該是比紙本好還是電子好更要先討論的問題吧?
我頭腦不是很好,看不到重點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