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是開啟記憶的開關。
傳統習俗對亡者的祭拜,少不了大魚大肉的豐盛,過去父執輩的記憶,永遠只有在大拜拜的時候,才能好好地吃到一隻雞腿,一碗豬腳,再多的時候,總是地瓜稀飯飽足一餐。這樣的窮苦回憶,不知怎地,卻讓爸爸無比懷念地瓜稀飯的滋味,只要沒事在家,就是一鍋地瓜稀飯,香噴噴的吃著。地瓜稀飯是否讓爸爸想起了什麼?
對亡者的敬意,對亡者的思念,在台灣的感受特別明顯。同樣以料理題材表達回憶的《天國餐廳》,講的便是亡者與生者的美味牽引。
而同樣進入天國餐廳工作的人們、用餐的客人,都是懷抱著自己的故事,踏入美食的牽引,走近天國。雖然故事的過程都令人感傷,但漫畫家阮光民透過草根性十足的幽默設定,即使內心悲傷,都能在笑中帶淚黯然銷魂的美味料理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解答,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而漫畫家阮光民最可愛的地方是,每一個故事人物都不按牌理出牌,不照規矩登場,甚至還有其他作品的主角跑來這裡吃牛排懷念父親的(大笑),反而因為這樣的自由,更讓每一個人物的真實感更重了,台灣味便在料理與人物的設定裡,散發出濃郁的人情香。
很直覺的,我聯想到這幾年非常暢銷的《深夜食堂》,食堂裡賣的是每一個人生命裡最難忘的那段回憶,透過每一種料理,傳達每一個人的獨特故事。
但是,制式篇幅的剪裁與規矩的起承轉合,好像只是收集故事的相片冊,看多了,就真的只是茶餘飯後,少了尾韻與厚度。
有別於日漫的嚴謹,台灣漫畫倒是很不受控制,跳tone跟不按牌理出牌的風格,反而更表現海島人的生猛活力以及樂天知命的個性。
《天國餐廳》(1-3)獲得文化部金漫獎一般漫畫佳作,而上一本《幸福調味料》獲得文化部金漫獎最佳一般漫畫首獎,漫畫的好壞,就是看故事說得迷不迷人,有沒有令人回甘,我一個小小的讀者,阮光民老師的作品帶給我的感動,不輸一本好小說。
我想看第四集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