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單一支鑰匙,就想打開一切的鎖,是不可能的事—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卡爾維諾(1923-1985)是我最熱愛的作家沒有之一,他的創作生涯中,不斷的實驗小說敘述的藝術極限,文字在他手裡,就像魔術師藏在帽子裡的七彩緞巾,千變萬化,以為創意要被掏盡,豈知又能在下個千迴百轉後,繼續扯出千絲萬縷。
尚未知曉即將走向生命終點的他,決定要在下一個作品中表現關於五感的創作—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但可惜的是,他寫完了關於嗅覺的〈名字,鼻子〉(1972)、味覺的〈味道知道〉(1982)、聽覺的〈聆聽國王〉(1984),後,突然因腦溢血而逝世,尚未完成的五感作品,只留給熱愛他的讀者無限遺憾。
這三篇作品,在他逝世後集結成《在美洲虎太陽下》出版,是他留給後人最後的文字迷宮。卡爾維諾坦言他並不是個美食家,也不是個嗅覺、聽覺特別靈敏的人,他會這麼選擇的原因,是因為喚醒人類長久以來與生俱來,但被長期忽略的優異本能,是他書寫的動力之一,透過文字語言,傳達某些我們無法經驗,卻渴望經驗的感覺。
我特別喜歡〈名字,鼻子〉,描述的是尋找一位帶有特殊香味女子的故事。或者說,那是一種命中注定的氣味。
他在尋找一位女性。唯一的線索是她身上的香氣。
我特別喜歡〈名字,鼻子〉,描述的是尋找一位帶有特殊香味女子的故事。或者說,那是一種命中注定的氣味。
他在尋找一位女性。唯一的線索是她身上的香氣。
那驚豔的香氣,彷彿吸入一隻老虎的靈魂一般。
她身上的香味就如同牡蠣中的珍珠,珍稀而珍貴。
但是他無法在有限的知識語言中,描述他所聞到的味道,那香氣在記憶中揮發。即使有再厲害的調香師在旁一一試香,他還是無法指認那記憶中的香氣。
「她身上的香味就如同牡蠣中的珍珠。我雖對她一無所知卻覺得自己對那香味無所不知。我寧願要一個沒有名字的世界,只要有那個香味,那裡就能以此名之,包含所有她想對我說的話。但我知道的那個香味如今在歐芙樂夫人的流動迷宮中消失了,在記憶中揮發了」
可是眾人漸漸地失去嗅覺本能:
「我們的鼻子已經聾了,再也無法捕捉音階裡的音符:麝香跟香茅、龍涎香、黃木樨混雜不分,香檸檬、安息香變成了啞巴,彌封在沉睡的瓶子裡。」
眾香繼續無語失聲,神色黯淡的等待人類恢復神聖的嗅覺。
尋香、聞香、調香,卡爾維諾並不是徐四金,筆下男人好在不迷戀混雜死亡氣息的女體香氣,即使每個女人都有獨一無二的香氣,他只想確認這個氣味的名字,不像《香水》中的葛努乙瘋魔般想占為己有,他只是想試著在尋找中,給予女人/香氣本身一個名字。
每個女人肌膚上的氣味,沐浴在調香後的香水之下,那獨一無二的香氣,都在等待一個名字。
《在美洲虎太陽下》(時報文化:2011)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