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來說,人生沒有意義。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給予。──Alfred Adler
我手上《被討厭的勇氣》在日本亞馬遜是年度冠軍,台版短短一年已經61刷,如此熱銷,可以帶來兩個啟示:
1. 現代讀者樂於購買淺顯易懂的專業書籍,不論是阿德勒心理學或其他。
2. 心靈成長、自我啟發、靈魂滋養的書籍可以和其他專業學術相結合,而且可以很精彩。
蘇格拉底忙著到處與人辯論哲學,根本沒有時間為自己的思想著述,於是他的弟子柏拉圖將他與他人的對話書寫下來流傳後世;孔子也是,和他的弟子們一天到晚忙著與人傳道授業解惑也,根本沒時間寫書,《論語》也是由孔子的好幾代弟子們記錄下來的對話錄。
哲學思想最好的呈現方式,正應該是以對話體的方式呈現,這是現在的我恍然大悟的事,沒有透過對話當然也可以閱讀,但是會少了思考的延伸,因為順著一條思路走,除非大牴觸自己既定的想法,比如說大便可以吃之類的謬論會讓人以抗拒批判的態度閱讀之外,大抵上很難激起什麼思辨的火花。
對話錄的好處,第一是傳遞了兩種相反的思維進行辯論,在一般人日常生活中常發生的困擾和煩惱,以哲學家的眼光重新定義,很容易吸引讀者的共鳴。第二,則是將理論性的抽象話語用更實際的例子做說明,這種形式的寫法對讀者來說真的非常貼心,當然,我指的是如我一般對心理學有些興趣,但並未深入研讀的人,而非那些專業讀者。
阿德勒、佛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三巨頭,但我這村姑以前根本沒聽過阿德勒,更沒聽過個體心理學或社會性等學說,但讀完我真的很愛阿德勒,也跟他一樣r覺得佛洛伊德很愛演(哈)。
阿德勒怎麼評論佛洛依德學說中最重要的心理創傷的呢?
「心理背負的傷痛(創傷)造成現在不幸的遭遇。把人生當成一部「曠世巨作」來解釋。這種因果定律相當簡單易懂,戲劇性的展開更讓人揪心,有難以放手的魅力。」
他認為佛洛伊德根本就是個宿命論者,只告訴你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催眠你進入前世今生的作法是否也很佛洛伊德呢)導致你現在變成這樣,卻無法告訴你解脫的方法。阿德勒是提倡目的論的,他認為「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這句話我大大的畫了線,這時候的阿德勒=愛拚才會贏的葉啟田啊!
人定勝天的阿德勒與命中註定的佛洛伊德,當時在維也納就滿常吵架的,但是佛洛伊德那時候比較紅(因為他的研究很有戲劇性嘛),然後又有榮格等後輩深深崇拜,艱澀難懂甚至很多複雜解釋的佛洛伊德就這樣流行在文學創作/分析之中了。
細讀他和佛洛依德的觀點,兩者並未有太大的衝突。人們現在的模樣的確會帶著過去受到的創傷或潛意識或什麼奇怪的情結所影響,但是你可以選擇未來的路怎麼走,這點我是滿認同阿德勒的,因為人是有機體,每一個人的生命經驗都是獨一無二,他所謂的個體心理學,便是回到每一個人的獨特生命故事,導回人的自由意志可以決定自己命運的論證。
重點不在答案,而在你怎麼選擇你看到的世界,以及自己現在的樣子。
阿德勒的學說非常正面引導,「自由」、「勇氣」、「鼓勵」、「貢獻他人」等都是他學說裡很重要的論述。他最終目的是希望以邏輯式的推論,告訴人們:世界觀是可以改變的,你的當下也是可以改變的,而改變的力量來自於你選擇自由的勇氣,自由是什麼?是指你可以無視於人際關係的束縛,不再以得到他人認同、肯定、喜愛為生活的意義,即使被討厭了也不要緊,因為這正證明了你的生存是依照你自己的方式過日子的標記。
當然這都是理論,不過這本書以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來定義「實現式人生」的對應方針,包括了人的一生都在處理人際關係的煩惱、他人對你課題的介入是更自私的表現、建立橫向平等關係取代縱向階層關係的重要性……等。心理學其實沒有想像中艱澀難以理解啊!回到社會層面去思考人的行為,反而能夠清楚點出行為中的盲點與破除的方法。
那就是勇氣啊,勇於承受不被喜歡、不被肯定、不被稱許,回到只有自己能評論自己人生的勇氣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