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動國界後感


這周六去了華山朗讀節,參加譯動國界論壇,使我更確信自己對於書店的想像。
自己念了七年的文學,做了五年的廣告企劃,對於文字與日常生活,有我想達成的實踐理想。從我的經驗裡,紀錄片是目前最接近我想要的形式,而廣告企劃最能將文字與圖像做更深層的連結,但是文字的意義,逐漸迷失在工作裡,迷失在功能性,以前一直認為文字可以產生改變的力量,但好像,是我先被社會改變了……離我喜愛的文學、電影、音樂、紀錄片越來越遠,我越來越抓不準這些年來培養哪些能力,而又遺忘了原本就有的能力。
這些年,我一直想要找到類似的工作來完滿我對於文字的依賴與信念。
而這一次的主題正好試圖解答我這陣子的思考的假設,假設國外或過去早有許多優秀的嘗試和成功,那麼這一次的台灣當代文學家與台灣當代漫畫家的合作,會不會更貼近於我想追求的文字演繹可能性?文字需要被閱讀,我們賦予自己的使命,就是讓更多未被挖掘出的讀者,有機會閱讀這些好作品。
文學轉譯成影像,前陣子有王小棣導演籌拍完成的《閱讀時光》http://writers.moc.gov.tw/dispPageBox/reading/ReadingHP.aspx?ddsPageID=HOME&,文學影像化,能夠想像成文學改編的電影,或許是小說家的版本,或許是導演的版本,或許是......但是文學轉譯圖像,則充滿更多的討論,包含了究竟要成為漫畫?插畫?圖文小說?視覺文學?在翻譯的過程中,保留原作精神與圖像思考的加入,文學家與漫畫家的協商空間有多少?完成之後,我們該如何定義這種新文體的出現?(在台灣,仍屬少見的翻譯類型)
這些都還在開始,這次的策展仍屬提案階段,未來由誰接續完成這個計畫,甚至編列後續一系列的翻譯書系,我很期待,也絕對會引介,目前為止,我仍認為文字與圖像/影像的結合,是更能產生力量的方式,除了廣告之外,或許還有更自由的空間能產生影響社會的力量。

有幸看到光爸和吳明益老師及其他優異的國外譯者,還看到許久不見的朋友,讓我深深相信我的想法,和許多人想的是一樣的,也許我依然渺小,無法成為站上浪頭的人,但渺小的叢叢微光,才能襯托改變時代的火炬呢。


看到你們,真的很好,很振奮!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