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人皆自卑而脆弱,才會過著群居的社會生活。也因此,社會興趣與社會合作便成為人的救贖」—阿德勒
先前介紹過《被拒絕的勇氣》,如果意猶未盡,那麼,應該來看看阿德勒本人寫的著作了。想認識心理學大師,就先從他本人著作的入門款開始吧。
由於是臨床心理學的著作,其實就像是在看別人的八卦心情一樣,不過結論來自個案經驗,還是讓人懷疑,你不是個體心理學的扛霸子嗎?不就是要強調每個人經歷的與產出的個人特質是必須個別診斷的嗎?但是他以質性方式得到一些滿偉大的結論,像是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自卑與優越感是人追求有用並且找回自信與勇氣的推進器,是讓人類持續進步的動力,甚至是一種能夠讓人向上的力量……等,只要用對方法,以激勵鼓舞的方式引導熟成中的孩子們,那麼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勇敢而以正面的心情長成獨一無二的自己。
阿德勒這幾年在台灣流行,他的個體心理學也變成勇氣心理學,好似要變成失控的正面思考?其實不然,在他的學說裡,他只是想強調,事在人為,你的故事是由你自己創造的,不要怪天不要怪宿命不要怪創傷不要都是別人的錯,過去的生命經驗可以探討現在遭遇的困難,而分析之後的意義是讓你可以從現在開始,創造你未來的樣子。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經濟新潮社:2015)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