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忙族(Working Poor),真的是不努力、不認真,成天好吃懶做酗酒吸毒,而活該落魄的一群不值得同情的可憐蟲?
近二十年前,有一位頂著生物學博士光環的專欄作家,偷偷藏著女性主義者與民主社會主義者的身分,跑進社會底層,和低薪階級與無產階級婦女們一同工作,她偽裝二度就業的失婚婦女,賺取微薄的薪資,甚至一度繳不出房租而差點露宿街頭;三餐最常吃便宜速食和救濟中心的罐頭、玉米片,而每天下班後她只求能安穩無憂的睡上一個好覺。
她之所以「臥底」,除了關注社會底層貧窮的真相,其實是因為她自己挖了洞給自己跳:「實在應該有人去做一些老式的新聞調查工作,你知道,就是實際到哪些地方親身體驗看看。」……就決定是你了,芭芭拉.艾倫瑞克!(她文筆滿風趣的,真的很能幽自己一默)
將近六十的高齡,她硬著頭皮身體力行,從佛羅里達到緬因,再到明尼蘇達,芭芭拉先後當過女侍、旅館房務員、清潔女工、看護之家助手,以及沃爾瑪售貨員。,出版《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之後,此書不但成為臥底報導文學的經典之作,更在Amazon商業類暢銷書榜上長達十年不退。為什麼?
窺奇。芭芭拉.艾倫瑞克的觀察是,貧窮階級很容易窺見有錢階級的生活:透過電視、工作的中檔餐廳、打掃的有錢人家、每每像蝗蟲過境的大型賣場,這些貧窮階級在工作裡一再的羨慕著有錢人家的生活,但是,有錢的人看不見貧窮者的生活,那種極端痛苦的情況常常是:多力多滋或小熱狗堡就是一餐,所以下班前幾乎餓得快死掉;「家」有時只是一輛汽車或廂型車;生病必須要靠工作撐過去,一旦請假,不僅沒有工資,甚至連隔天的生活費都有問題……而這些狀況的前提是-
「就算你努力工作(努力到你甚至從來沒想像過的程度),還是有可能發現自己仍然深陷在貧窮和負債中,甚至還越陷越深。」
在真正與這群人一同工作或生活之前,我們都能理解貧窮階級,但我們從未真正認識這個過程。而今天會選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就是因為,我也走過了這一遭,並且感觸良多。
為了一圓我開書店的夢想,我辭去了很棒的廣告公司,那時薪水在人文科系來看已經很不錯,又離家近,對我來說幾乎是個完美的工作條件,假設我繼續在公司裡工作十年,我絕對是個中產階級,然後有車有房,在天龍國安穩無憂。
結果為了一圓夢想,我離職,到一間咖啡店當起了兼職員工,時薪110(後來調到115),而在此工作了幾個月,看見很多不可思議,都和芭芭拉.艾倫瑞克的觀察不謀而合。
首先,沒有任何低薪工作是不需要大腦的,而且同時需要大量的專注力、體力和抗壓性。當我開始要熟悉工作環境時,我要熟練櫃檯收銀和點帳(老實說,直到我要離開前,都還會出錯)等到櫃台工作較熟練後,我開始要學義式咖啡機和餐點。
這些新的知識和技巧的背後,是一個自成一格的社會化世界。裏頭的階層關係、約定俗成的習慣、共同標準,都牽制著裏頭工作的每一個人。進到裡頭的第一步就是搞清楚誰才是真正的老大,誰是地下秩序的決定人,這件事情如果一直沒有真正明瞭,也很難再有機會讓你瞑目。
「如果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以上都卑躬屈膝、彎腰駝背的做這些一在重複的枯燥低薪工作,會不會你的精神也跟肌肉一樣,出現因過度重複使用而造成的傷害?」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店裡很忙,一堆單還沒出,洗水槽滿滿是還沒洗的杯子,而我正準備整理時,老闆突然冒出頭來,要我做一件沒這麼急迫的事。當時的我是怎麼想的?廚房已經忙得一團亂,老闆還要站在那邊出嘴指揮比較不要緊的事,你沒看見我們很忙,客人已經等得不耐煩,杯子快要不夠用?但我放在心裡什麼也沒說,我膽怯,因為我無法明白什麼才是正確的。
這樣的循環,越有能力的前輩,越想隱藏自己沉默照做,每個人都不想再負擔更多的工作,在一樣的薪資條件下。「英雄式的表現不會有任何回報」
在我每個月幾乎滿班(二十天工作)的情況下,我最高薪資也只有一萬八,如果我-扣掉房租和生活費,可以說一毛不剩,遑論買件漂亮的衣服或者看場電影,都是奢望。當你越窮困,被消磨的意志越多,你越沒有力氣去做改變。
這場經驗看來,的確如此。沒有多少人,有足夠的文化/人脈/經濟資本能夠不斷重新開始,而且得從頭學起。
「低薪工作場所最令我感到震驚和憤怒的地方(沒錯,我所有中產階級特權在此暴露無遺)就是它們如何嚴重剝奪一個人的基本公民權,以及最終的自尊。」
當時,無預警的,有許多同事幾天前才被告知解雇或減薪,有的同事下個月班表只剩五天(包括我),也有在解雇之後一個月,去電詢問要否回來上班……這些既定事實讓我非常訝異,低薪工作場所完全沒有義務要保障勞工們的工作權益,完全依照老闆及主管的意志行事,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非常忽視人性之作法。還好我們不是二度就業的失婚婦女,也不是有一餐沒一餐的底層階級,回到芭芭拉.艾倫瑞克身處的美國,她的同事們必須把工作視為生活的重心,因為沒有這樣付出心力,他們根本沒辦法想像未來該怎麼過,他們只好苦中作樂,或者感激自己還有賺錢的能力,一次兼好幾個工作,長時間的辛苦工作,花費的體力和精神絕對不輸郭台銘,但,大家都買不起帝寶,頂多在假日的家庭聚會,一起去奢侈的吃一頓超大份量的漢堡。
工作耗掉你所有精力和大部分思考能力時(我的親身見證,的確如此,咖啡店工作一整天回到家中,只想好好睡個覺)你還有可能扭轉未來嗎?
芭芭拉.艾倫瑞克不像她的同事們為錢工作,她不是為了微薄的薪資而走進這些地方,而且她是白人、有一台車、沒有家累、健康,這些優勢也讓這份調查更點出事實:不論你擁有多少優勢,當你身處經濟最底層,還是得掙扎求生。更何況其他人?
Barbara Ehrenreich《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左岸文化:201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