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不死,靈魂依舊青春-《青春啦啦隊》






楊力州一直是我很尊敬和佩服的紀錄片導演。

當時看了《青春啦啦隊》,馬上買了DVD送給我的爸媽,感動了他們之後,他們也轉送給我高齡九十幾的嬸婆,而我的嬸婆,也是澎湖青春啦啦隊的重要成員。

每個地方,都有一些有智慧的長者,他們擁有豐富的生命經驗,他們也不甘生命被歲月風乾,於是在一點一滴消逝的餘生,發光發熱的揮灑靈魂的青春。

我很尊敬老人家,對我來說,老人家歷經歲月稜刻,尖銳變得圓潤,計較變得無謂,一種洗盡鉛華看盡百態的靜好,是模仿不來的。跟在長者的身邊,你會變得沉穩,也會變得輕盈,因為你被穩穩地守護著。

而《青春啦啦隊》好看的地方,來自楊導能夠很貼近這些被攝者,活生生的表現了主角們的靈與肉,但楊導客氣的說,是這些個性鮮明的被攝者選擇了鏡頭,而不是鏡頭選擇了他們。這句話真的非常有道理,過去我們作學生的時候,總是很關心理論和實務,但其實真正工作後,很多事情其實是順其自然就如此發展了。

被攝者鏡頭語言豐富,甚至很常表現出個人特色及獨特氣氛時,她就會漸漸被注意而成為主攝對象,主敘事線的選擇並不是如同選角一般事先規劃好,而是在田野及製作期間,從拍攝帶裡留下的痕跡。

這就是紀錄片。

楊導先前關心的是出現疾病的失智老人《被遺忘的時光》,這次所探討的是積極正面迎向晚年人生的活力銀髮族。

一直很想知道,到底是這些議題找上他,還是他找上這些議題;同樣的,到底是他去尋求奧援,還是奧援看上了他的故事?


觀影時很幸運運碰上導演座談,我很蠢的抖著音(還是會緊張嘛)問了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於我來說,非常重要,這關係著讓我了解,台灣製片資金與映演的三角關係是否健全到,能夠吸引人繼續投入下去?

以楊導的回應來說,拍紀錄片的確能夠和許多社福團體維持關係,從這些關係中可以挖掘好的題材,也可以從中找到經費的支持,如果題材允許;當然,在這之中,也要必須不停的尋求其他的贊助及政府補助,畢竟上映的費用又是另外一筆頭痛的必要開銷,但至少,在尋找資金的過程中,以楊導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他拍出好故事還不必要以違心來達成的。



當這些作品可以成為社福團體募款的強心針,可以成為企業做善事的起點,可以成為城市行銷的利器,紀錄片絕對可以成為關懷人心的社會工具,這也是紀錄片深深吸引我的地方,熱血的浪漫。

留言